母乳是婴儿的天然食物,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护、支持和促进母乳喂养这个国际共识和普遍要求,世 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年提出,把每年的8月1日-7日定为“世 界母乳喂养周”。
然而生活中总是有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放弃母乳喂养。在与很多宝马交流的时候,我们经常见到因婴儿被诊断为“母乳性黄疸”而纠结是否继续母乳喂养的家长。
1、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一般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的黄疸,2~4周达到高峰,患儿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
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目前已达20%~30%。大多数母乳性黄疸持续3周~3个月,继续母乳喂养一般情况良好、吃喝拉撒睡好、生长发育正常,无需特殊处理。
2、为什么会发生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发生的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也是个排他性诊断,即,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找不到其他原因的黄疸,都暂且诊断为母乳性黄疸。
现根据黄疸的发生时间,把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类。
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近,认为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
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多数学者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
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小婴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可出现母乳性黄疸。
3、母乳喂养,多长时间较好?
目前,世 界范围内关于母乳喂养理念中最基础的原则性建议是,新生儿出生后最初6个月建议纯母乳喂养,接着以持续母乳喂养并添加适当的补充食品的方式进行喂养,直至2岁或更长。
4、母乳喂养的好处有哪些?
①母乳营养成分全 面、营养素比例适合小儿消化能力与需要,尤其以最初4~6月最为适宜,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②母乳含丰富的免疫成分,可降低婴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另外,有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生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青少年肥胖症、成年肥胖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的机率比人工喂养儿要低很多。
③人乳为直接喂哺,无感染变质的可能,且方便经济。
④喂哺母乳可增进母子感情,并可密切观察小儿细微变化。
⑤母乳喂养对母亲的健康也同样是有好处的,妈妈产后即哺乳,可促进产后恢复并有避孕效果,还可减少乳母患乳腺癌、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机会。
⑥有利于婴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
5、不宜进行母乳喂养的情况有哪些?
①怀疑或明确诊断为遗传代谢病,如半乳糖血症。
②母亲患有活动性结核病、HIV病毒感染。
③母亲正在接受同位素放疗。
④母亲正在接受抗代谢药物及其他化疗药物治 疗,或接受其他的可通过乳汁分泌的药物治 疗,直至完全清 除。
⑤母亲吸毒、酗酒期间停止母乳,直至完全清 除。
⑥母亲乳房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另一侧无感染乳房可继续喂养。
⑦患有严重疾病应停止哺乳,如慢性肾炎、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或心功能不全等。
⑧母亲为肝炎病毒携带者并非母乳喂养的绝 对禁忌证,急性期可人工喂养。大小三阳产妇肝功能正常、宝宝进行主动和被动免疫后可以母乳喂养。
特别提醒:有以上情况时,一定要在咨询医生后,再确定是否哺乳、不哺乳,或是暂时不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