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上,并没有明确区分胃病的种类。但根据病因、症状等不同,通常可将胃病大致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
一、虚证
1.脾胃气虚: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减退,运化失司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面色萎黄无华、肢体倦怠乏力等症状。
2.脾阳不振:指脾气虚弱衰败至一定程度所表现出的病症,主要是因为长期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量进食生冷食物所致,患者会出现大便稀溏、形体消瘦、四肢浮肿、口中泛吐清水等症状。
3.胃阴亏虚:由多种原因引起胃阴不足,不能润燥滋养胃腑,致使胃失受纳与推动功能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征候,常见有胃灼痛、饥而不愿食、口于嘈杂如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4.胃络损伤:是指胃部出现瘀血内阻,伤及络脉所引起的病症,主要见于溃疡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以及出血坏死型胃癌等疾病。
二、实证
1.肝胃不和:因情志不畅、外邪犯胃等原因使肝胃失调,胃失通降而致胃痛,以胃脘疼痛、嗳气善叹息、烦躁易怒为主要特征。
2.肝郁乘脾:由于肝气郁滞,横逆乘克于脾土,影响到脾脏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水谷不得运化,发生积聚成痞,即形成肝郁乘脾证。
3.胆热犯胃:由于情志不舒、嗜酒、过食油腻肥厚辛辣之物,酿生痰浊热毒,蕴伏肝胆,胆热蒸腾,循经上扰,扰乱胃中清气而成。
4.肝胃火旺:多因情志不遂、抑郁日久,或外感火热之邪所致,除胃脘灼痛之外,还可见两胁胀闷窜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赤等症。
此外,若存在胃络瘀阻、胃火炽盛、胃气下陷等情况时,则可能转化为其他胃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辨证论治。同时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
【以上内容转自“39健康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39健康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