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手足之间的争吵常常是父母亲很头痛的事。
有个妈妈说,他两个儿子一见面就吵架,谁也不让谁,妈妈明知道小的常恶人先告状,可是想到老大比弟弟大三岁,还不懂得爱护弟弟,心理就有气,通常处理的方式不是两个一起罚,就是对大的晓以大义,要他让弟弟,以致造成哥哥觉得母亲偏心,又把怒气发泄在弟弟身上。
有一次我在一所国中与家长分享如何与青少年相处的专题时,有个母亲问我要如何才能让他国二的女儿跟他七岁的弟弟玩,于是我就请妈妈叙述这对姊弟平常相处的情形。
妈妈说:女儿在上小学的时候,还会常常陪弟弟玩,可是上国中以后就很少了,每天下课后房门一关,弟弟找他玩他都不理,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走开啦,你很烦吶!弟弟吃了闭门羹,自然就哭着找妈妈告状,妈妈拗不过儿子的乞求,于是要姊姊每天陪他玩半个小时,这造成女儿很大的不满,有一天他女儿在房里,大声的对妈妈说,你只会叫我跟他玩,要我让他,他每次进来都会把我的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还会在我本子上乱画,有一天竟然把我的洋娃娃的头发剪掉。我忍耐了那么久,你还要我怎样,说完,砰的一声,把们关上。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姊姊为什么会那么生气?她是一开始就那么讨厌弟弟吗?其实,很多大的孩子在母亲怀孕时,是非常期待另一个小生命的到来,可以成为他的玩伴,可是后来为什么又演变成手足之间那么多的争吵呢?
其实,父母只要有正确的认知,在手足争吵时,能心平气和的对待,不过度介入。先听孩子们怎么说,然后将问题丢还给他们,并且相信他们会处理的很好,孩子们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处理模式,找到彼此认同的方法。
千万不要想当和事老而居中协调,或是要大的让小的,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权益受损时,容易产生忌妒的心态,认为妈妈偏心、不公平,而无形中挑拨了手足之情,所以说:父母才是最大的挑拨离间者。
然而,要如何减少兄弟姊妹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当他们争吵时,只要是确认他们不会彼此伤害,就不要介入,等到他们合好且玩在一起时,就给予肯定,说;妈妈看到你们姊弟俩相亲相爱,真的很高兴,有你们真好;或私下跟哥哥或姊姊说,看到你这么爱护弟妹,妈妈真的很高兴,有你真好。孩子的行为一但得到肯定,就会想继续拥有这份成就,争吵的情形自然就会越来越少。试试看,真的很有用喔!当然,前提是父母亲一定要很有耐心,因为已养成的习惯,是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调整过来的。
通常孩子有偏差行为出现的时候,我们习惯会以我们所看到的表象来评断是非对错,或指责孩子:你为什么要这么作?其实这样的问话方式容易让对方害怕,而引发防御的心态,尤其是孩子,他为了要逃避责罚,于是开始编理由找借口,想办法把错误归给别人,造成我们认为的『说谎』,其实一开始他不是要说谎,只是不想被骂而已。而且『为什么』会让孩子主导话题的方向,父母会变成不断顺着孩子的解释去表示认可或不赞同。当他们回答我们的『为什么』时,他的『理由』会一次比一次的更合理化,而且也会愈来愈不懂得检讨自己,使得对话变成和父母一句来、一句去的状况,完全丧失亲子沟通、谈话的效果。
假如我们能改变个方式去引导孩子,当孩子有偏差行为产生时,能以平和的语气问他:发生什么事了?或你做了什么?这样的问句,让父母可以把话题的方向掌控的很好,让孩子要直接回答他自己错误的行径,例如:我打了弟弟、我拿了桌上的零钱、我把姊姊的本子弄脏了,让孩子能够针对问题去陈述事件的始末,而不是~~因为.....所以我才...,都是.....不好...等等..,一直在为自己找理由或借口去逃避。更重要的是,孩子能藉由问题的陈述也能将内在的情绪抒发出来。等他情绪稍缓后,再问他,对这件事情的感觉怎么样,是好还是不好?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作检讨,培养内省的能力,因为惟有自己想过,才能为自己负责。当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如何造成他人的不便时,我们再问孩子:下次发生类似的情形我们可以怎么做?借机引导他如何更成熟的解决问题。
而当下次发生类似状况时,若孩子能以较成熟的态度解决问题时,就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因为一旦好的行为受到肯定,个案就会感受到更大的满足,而会想继续拥有这份美好的感觉,形成一个善的循环。
孩子的思考模式是慢慢养成的,如果父母亲能够用正确的引导方式,不但可以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也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察觉、自我检讨及不推卸责任的能力与勇气。
各位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让我们成为孩子的『和平使者』,不要再当『挑拨离间者』了。
【以上内容转自“三优亲子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需转载请取得三优亲子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