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约有4000万个不孕不育家庭在承受着没有孩子的辛酸与痛楚,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以每年至少10万的惊人速度增加。试管婴儿技术的出现给不少不孕不育家庭带来了福音,让他们成功孕育了健康活泼的孩子。那么你对试管婴儿技术到底有多少了解呢?
世界上首例通过“试管婴儿”技术获得妊娠成功,并于1978年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名叫露易斯的婴儿,当时被称为“试管婴儿”。露易斯出生后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这一人间奇迹,一时间露易斯成了举世闻名的重要新闻人物。而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也在1988年3月诞生了。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日渐成熟完善的“试管婴儿”技术,让许许多多的不孕症夫妇实现了梦想——孕育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据统计,全世界已诞生了400万试管婴儿,而目前每年超过10万个“试管婴儿”在全球诞生;进入21世纪以来,大约每出生一百个婴儿中,就有1个是“试管婴儿”。
这些都与日益严峻的不孕问题密切相关,目前全球不孕症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已经成为21世纪的第三大疾病,而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约有4000万个不孕不育家庭在承受着没有孩子的辛酸与痛楚,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以每年至少10万的惊人速度增加。因此,为了每一个想成为父母的不孕症患者,让我们来认识下“试管婴儿”吧。
人们俗称的“试管婴儿”技术实际上就是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其过程是首先给不孕患者注射一定量的能促使卵子生长发育的激素,然后再通过手术,将体内成熟的卵子取出,并把它放在一个具有一定温度和培养液的试管内或培养皿中,加入其丈夫的精子,使卵子在体外受精,然后不断地更换培养液以使受精卵能够自然地分裂发育至早期胚胎时,再移植到子宫内使其着床发育成胎儿。之后,经过几个月正常的妊娠,健康的婴儿便诞生了。因此,人们形象生动地称之为“试管婴儿”。
一个宝宝孕育的开始,在于精子和卵子通过输卵管而结合形成受精卵后,逐渐发育并在妈妈子宫内“定居”,然后经过十月的孕育而分娩。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不孕。对于输卵管问题如炎症、阻塞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精子质量差如少、弱、畸形精子症这些情况,自然怀孕的可能性很低,很可能都需要借助“试管婴儿”技术的帮助,因此这些患者需要及早就医,寻求治疗。
早期的“试管婴儿”技术成功率较低,在10%以下,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日益成熟,成功率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开展该技术的医疗机构平均成功率已可达40%,而女性年龄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近年来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年轻的患者(<35岁)成功率超过60%。这个成功率并不是指100对做试管婴儿的夫妇只有50对可成功,而是指作100次手术可能有50次成功的机会,这远比正常夫妇同房受孕的机率高得多。正常夫妇同房平均受孕的机率大约在5-6个排卵周期,也就是20%左右。因此对于多年不怀孕的夫妇,建议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尽早得到正确的治疗,就能更早地实现心愿。
至于费用,正规医院的收费标准主要包括三部分的费用:术前的检查费、药费以及取卵、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费用,总共约2~3万元。另外,一般一次取卵可以获得多个卵子并形成多个胚胎,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剩余的胚胎冷冻起来,若第一次移植未成功可以行冷冻胚胎移植,而一次冷冻胚胎移植的费用仅3~4千元左右,成功率也可达到40-50%。
不少不孕夫妇担心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宝宝会“弱智或弱能”,是“非常婴儿”,特别是之前有一篇文章报道“试管婴儿们”的智商(IQ)较自然受孕出生的孩子为低,更引起不少不孕夫妇的疑虑。实际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世界已诞下400万“试管婴儿”,早期的“试管婴儿”也诞下了自己正常的婴儿,更有医学上的一些较大的规模追踪调查及研究均证实了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婴儿与自然受孕出生的婴儿在出生缺陷及以后的心智发育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想要做试管婴儿的家庭可以放心。此外,2010年10月4日,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证明了试管婴儿技术的科学性以及其对于我们全人类来说的重要意义。
试管婴儿技术中需要用到促进卵泡生长及成熟的药物,且需要将妈妈卵巢里的较多的卵子取出,那这些药物会不会对妈妈的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取卵后会不会造成卵巢功能减退呢?事实上,这些药物在全球应用已经30余年了,至今尚未发现严重毒副作用的报告;而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中有很多卵泡都可以发育,到最终多只有一个卵泡长大并成熟,而其他的卵泡则最后归于闭锁——死亡,试管婴儿技术的促排卵只是让这些要走向“死亡”的卵子能够长大并成熟,因此目前认为取卵对卵巢的功能并无明显影响,而其长期的影响尚在观察之中,目前亦无明确的严重不良影响。
【以上内容转自“三优亲子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需转载请取得三优亲子网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TOM2022-08-18 15:5308-18 15:53
TOM2022-08-18 15:5308-18 15:53
TOM2022-08-18 15:5308-18 15:53
TOM2022-08-18 15:5308-18 15:53
TOM2022-08-18 15:5308-18 15:53
TOM2022-08-18 15:5308-18 15:53